本會歷史
台北市產業總工會成立於1997年3月,延續當時台灣自主工運的浪潮,希望聯合工會組織來增強勞動者的力量。經過26年,截至2023年11月,北市產總共有65家會員工會,會員人數總計逾3萬人,並持續致力於協助基層勞動者發展工會組織,從勞資關係、勞動政策、法規體制等各方面著手,也會與理念相同的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推動各項勞動議題改革。
阻擋勞動法令修惡,二十年如一日
1990年代,勞動基準法所定的正常工時上限仍為單週48小時。1996年起,政府陸續修訂《勞動基準法》,並開始藉由擴大勞基法適用對象,同步讓工時彈性化,當時新增的第30之1條及第84之1條條文,便是直到現在仍爭議頻傳的「四週變形工時」及「責任制」。北市產總參與了當年反對工時彈性化的運動,以及2000年前後訴求工時下降的工會聯合行動,在各工會聯合抗爭之下,從單週48小時縮減成雙週84小時。

二十年後,縮減工時再次成為工會訴求的焦點。2016年至2018年間勞基法三度修法,引發工會抗爭行動;2016年,勞動部廢除了「勞工最多可連續工作12天」的函釋,終於要落實勞基法第36條的規定,卻又說「特殊行業可有彈性考量」,引發北市產總的媒體業會員工會勞工不滿。雖然勞基法三度修法讓法定正常工時上限降低至一週40小時,但國定假日減少七日、工時彈性再次放寬,使得勞工實質上並沒有真正縮短工時,台灣勞工平均的年工時仍然超過2000小時。
要推動勞動法制的改革並不容易,但二十年間,北市產總持續協助會員工會,改善基層勞工的勞動條件,例如,家福工會(家樂福)、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工會(國家兩廳院)、台灣高速鐵路企業工會(高鐵)、臺北市聯合醫院企業工會(聯醫)等,都曾經因為嚴重違反工時規定而引發勞資爭議。2015年,北市產總也藉由台北市政府勞動局發動的專案勞動檢查,大舉要求媒體業、醫療業、金融業等資方改善工時,並依法給付加班費。
公司獲利,勞工犧牲
過去二十餘年間,北市產總的會員工會經歷了產業興衰的發展變化,以及企業經營轉型、交易併購、倒閉等各種狀況,而這些變化的共同點是,基層勞動者的權益很容易在過程中被犧牲。北市產總與會員工會共同經歷較大規模的抗爭包括:中國時報工會的中時晚報及中南部編輯室的裁撤抗爭、環亞飯店因集團經營不善的罷工抗爭,榮電工會因公司無預警破產而爭取工資、資遣費及退休金的罷工抗爭,還有士林紙業工會、南港輪胎工會、建國啤酒廠工會、日航工會、西北(達美)航空工會…等的抗爭行動,以及2022年宣布亞太電信將遭遠傳電信併購,因此亞太電信工會積極協商抗爭以爭取離職補償等。
除了保障勞工工作權及經濟性補償之外,北市產總也積極協助會員工會爭取保存南港輪胎廠、建國啤酒廠的勞動文化,以及將榮電工會的罷工行動結合華榮工人及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的抗爭,爭取修正《勞動基準法》第28條的工資墊償條款。
阻擋非典勞動
相較於日本及韓國,台灣非典型雇用發生的時間比較晚,但是自1990年代末開始,台灣政府便帶頭推動以招標的形式來進行勞動力委外,自此開啟了台灣的非典型雇用對勞動者權益剝削,首當其衝的是臺北市政府所屬員工。為了捍衛勞工工作權,北市產總偕同環保局工會、停管處工會、捷運工會以及工務局所轄各處分別組織的工會,共同組成「反外包小組」,開始一系列的抗爭行動,反對將市政府的公共服務委外經營、或公辦民營、或勞務委外、或派遣等,並且將這些做法可能對市民所造成的損害公諸於眾。
2000年到2010年間,私人企業使用派遣勞動的比例快速攀升,派遣勞動所造成的權益損害也逐漸廣被人知。其中以偽裝派遣、偽裝承攬來規避勞動法令的僱用模式出現,更促成了社會反對派遣的聲浪。北市產總會員工會如南山人壽工會、救國團劍潭活動中心工會、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工會、中央廣播電台工會等,都曾透過各種抗爭手段積極爭取改善,並且舉辦交流座談及案例研討,以聲援其他友會、擴大行動效應。近年,北市產總持續關注外送平台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並協助組織了全國外送產業工會。
臺北市政府是雇主,也是主管機關

2022年10月30日,本市產總及會員工會會員逾四千人聚集在臺北市政府大樓前,舉辦了「2022臺北市長候選人勞動政見公開發表會」,邀請臺北市長候選人針對工會所提的政策訴求發表回應,並提出未來擔任臺北市市長的勞動政見。北市產總認為這樣的活動正好對應了臺北市市長的雙重身分:既是臺北市勞動法規的「主管機關」,也是臺北市市政府勞工的「雇主」。臺北市市長作為主管機關的首長,應要接受台北市勞動公民檢視其勞動政策;作為雇主,更應該要回應市府勞工就勞動權益的質問。
